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安徽、浙江、福建一带传统茶叶主产区相继沦陷,不少机构和技术人员被迫内迁到大后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38年9月中国茶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士冯绍裘到云南考察茶叶产销情况。1938年12月16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范和均
随着郑鹤春、冯绍裘、范和均等内地茶人来到云南,以及云南中茶公司的成立,怀揣实业报国的理想,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先后成立。四大茶厂的建成,以及云南中茶公司成立后十来年间的成功运作,极大推动和整合了云南的现代茶产业,也使普洱茶的现代产业意识相比此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云南中茶公司和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的成功建立和有效运作,使云南第一次具有了一个现代性的茶业公司和几个初步现代化生产的茶厂。现代茶业公司的建立,是现代性的资本、原料、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聚集与整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说明这些因素都已成功聚合。这在云南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重大的成就。而这一成就,成为了民国年间云南茶留给后人的巨大遗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边疆稳定,百废待兴,崭新的希望,春天的气息再次升起,普洱茶产业似乎又迎来新的转机。但广大茶农、茶商、茶人们那时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机的真正到来还要经历几十年,整整一代人的曲折。
从1953年开始至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消灭了所有私营茶庄,个体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叶生产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云南省只有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临沧茶厂等几家国有企业在按中茶公司下发的计划指标生产普洱茶,连自己开发和销售产品的权利都没有。而中茶公司下发的生产指标,也是完全根据销量制定的,即所谓的“以销定产”。
在呆板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生产厂家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打击,普洱茶原本就已萎缩到有限的市场需求也再次横遭摧残,生产和消费出现极大萎缩,普洱茶步入到最低迷的时期。
在这个低迷期,许多古茶园在低产茶园向高产茶园的改造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样令人难以释怀的,是普洱茶这个大品牌几近湮灭,以致在解放后的三十四年内,一两代云南人都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
当普洱茶生产几乎停顿的同时,由于私人茶庄的停业,剩下的几大国有茶厂完全按照计划指标生产,而计划指标又是中茶公司根据次年的计划销量制定下发的。这种“以销定产”“产销一体”,产量即是销量的生产方式,意味着传统普洱茶存卖结合的生产销售方式结束了。其结果是直接造成普洱茶特性,也即普洱茶后发酵的生命性逐渐丧失。普洱茶“品性”的丧失,也就是品牌性的丧失,和那些逐渐消逝在时光尘埃中的普洱茶老字号一起,差不多在整个二十世纪内,普洱茶的名号逐渐湮没无闻。
不过,在这近百年的普洱茶蛰伏沉寂时光里,有几件有关普洱茶的大事还是应该提及。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普洱茶包装上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后来俗称为“印级茶”。
期间经过多次企业名称变更后,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并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普洱茶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复杂而奇妙的,正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在这个普洱茶较为低迷的年代,1975年在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等人的带领下,现代普洱茶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普洱熟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诞生了。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诞生,是普洱茶在这个低迷期中取得的最大技术突破,它开创了普洱茶的熟茶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香港、台湾、马来西亚一带老茶客们的默默坚守和推动下,普洱茶的品饮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再发现并形成热潮,进而将这股风吹回到国内,推动普洱茶再次走上复兴之路。21世纪初,“中茶”在经历了改制之后,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80年来,作为中国茶叶代表性龙头企业,中茶公司拥有深厚的品牌历史积淀和消费者信赖,是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的全品类茶叶企业,连续多年在茶行业百强中排名第一。“中茶”品牌获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高度认同和信赖,成为中国茶叶的象征。